乡村农民每年第一次栽秧时,旧俗有祭神农、土地的,至清末民国时转为早起拔秧苗放鞭炮,早食元宵和面,午办酒席,预祝一年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。插秧这一天,请乡亲喝橡猛“黄泥酒”,吃4 块大馇肉,插秧喊(即放开嗓门唱)秧歌,薅草喊山歌。农田灌水用龙骨水车(木制),车水时,习惯数转数(即每转一车厢水),数时以一定唱调,声音宏亮,情绪高昂,抑扬相间,焕发精神。不少农民耙田时也爱喊山歌。待稻麦成熟时,农户先开镰割一小块稻或麦“尝新”,预示庄稼即将收割;秋收挑稻把子,打呵呵,显示丰收乐。中间休息时吃夏茶(绿豆稀饭),防暑降温。大的农活(包括建房)邻里亲友互助,或请人帮忙,以集中时间赶在晴朗天气里干完。 饮食以大米为主,兼食面粉、山芋及其他杂粮。农村平时1 餐干饭(中餐),两餐稀饭(早晚餐);农忙季节吃4 -5 餐,有吃“夏茶”、“打尖”(上下午各加1 餐)的习惯。多数人喜喝茶,旧有喝早茶、吃早点的习惯。冬季腌咸菜,特别是农村,家家腌芥菜、白菜、萝卜等,作为当家菜,城镇人腌五香萝卜干。习惯于冬季腌鱼、腌鸭、腌猪腿,制作封鸡、封鱼,装香肠等。 农村山区村庄分散零乱,圩区居民多沿堤建房,村名首冠姓氏,如李家老屋、张庄、赵Y、夏院等,乃是沿袭宗族姓氏聚居成村而名。习惯于几世同堂,二十多年前的房屋一般为土墙、草顶,低矮潮湿,但冬暖夏凉。 庐江人旧时礼仪习俗 庐江人见面问好,要进餐时见面,则问是否吃了。询问时常带“请问”二字,对老人或长辈尊称“老人家”,平辈男女之间喊“伙家”,也有长辈喊晚辈“伙家”,但男不能叫女“伙家”。庐江人历来好客,平日来客,握手言欢,接待时递烟、倒茶、陪坐并留客吃饭。待客时,请长辈居首席,余则围桌坐,送客时还说:“招待不周,望今后常来。”还有送喜礼、寿礼、丧礼、见面礼等习惯。 婚姻以媒妁之言、父母之命为主。旧有族外婚、姑表婚、姨表婚、指腹婚、摇篮婚、童养媳等。传统婚序为命字、访亲、相亲、聘媒、传庚贴、纳彩礼(朝节)、下日子、择吉迎娶等一整套程序。结婚当日,在门上贴喜联,窗户贴“双喜”,请亲友聚集庆贺喝喜酒;用锅圈、草绳等套媒人,将男方接新人员的脸全部抹红,表示喜庆。女方上轿前有“哭嫁”习惯,姑娘要“大哭”一场,内容主要是舍不得生养的父母、相伴的兄弟姐妹等,有“秀才落榜笑是哭,姑娘出嫁哭是笑”的民谚。选准良辰吉时发轿,堂屋上方点一对蜡烛,拜祖,盖红盖头,由长辈或哥哥背着上轿,嫁妆中藏有枣子、糕、花生等,寓意为“早生贵子”等。至男方后,先关门捺性子,后拜堂,送入洞房。当晚有闹房等习俗,结婚3 天无大小,不分长晚辈,老少均闹房。结婚的第三天,女方所有亲友赴男方“看三”。一个月后,新娘偕新郎回娘家,吃回门饭,娘家做“满月”,送麻篮、剪子、针线等女红用具。 “十月怀胎,一朝分娩”。女儿临产前,娘家送“催生茶”或请吃“催生饭”。产后,以“喜蛋”到岳父母及亲友家报喜。婴儿出世第九天洗“九朝”,娘家送鸡、蛋、糖、米面之类和婴儿衣服,亲友前来祝贺;用干艾薰水为孩子洗澡,梁脊桥澡盆中投下许多铜钱,孩子洗洁后用熟鸡蛋“滚头”,拜“四方”,用小葱拍打脑袋,象征小孩子聪明、长寿。1 周岁时,行“抓周”礼,在竹席中放上笔、墨、糖果、胭脂、玩具等,让孩子任抓一样,预示未来前途。庐江有做寿的习惯,每年家人生辰,一般庆贺一番,吃鸡蛋面条,庆祝长寿,59 岁时,举行隆重活动,庆贺60 大寿,俗称“做九不做十”。 县内治丧礼仪比较繁杂,在人将要咽气的时候,烧纸箔,穿“老衣”,鸣放一野桐串鞭炮,死时在场的亲友恸哭,便将死尸停放在堂屋门板上,接着便有邻舍亲友“瞧老”送终。死者入棺后设灵堂,发讣告,子媳披麻戴孝。灵柩停家多则7 天,少则3 天。出殡送到墓地或厝或葬,葬后第三天“复山”。60 岁以上逝者治丧称“白喜事”,丧事期间,谁都可以讨碗饭吃,吃过后,还可悄悄带走碗、盏,名曰“偷寿”,意味着自己将来也能长寿。 境内流行时节惯以农历,主要有春节、元宵节、清明节、端午节、六月六、七月半、中秋节、重阳节、冬至、送灶(腊月二十三)、小年(腊月廿四)、除夕等。以春节最为隆重,从腊月廿三送灶开始,家家户户就开始为过年做准备,掸尘,蒸粑粑,做姜汁米糖和糖团,炸元子。最看重的莫过于吃年饭。大年三十,家家打扫一新,在所有的门上贴春联,读书人家写对联,现场作诗赋联,穷人买红纸,请文化人写对联,煮3 个“糖打蛋”,以示对文化的敬重。三十上午煮汤(鸡、肉),大人孩子吃肉、喝汤,一解馋瘾。全家欢聚一堂。饭前进行祭祖活动,用板凳加在后背,一个个背祖宗入席,第一盏酒让祖宗先喝,然后全家才开始吃年饭。满桌菜肴丰盛,桌上有鱼,多为鲢鱼,不能动筷子,象征“年年有余”。年饭后,长辈给孩子包压岁钱,晚上守长夜,点长明灯,等待辞旧迎新的时刻。过年3 天不下生(米),不扫地,不倒垃圾,说是留住财气。 农历正月初一清晨开门鸣放“开门炮”。人人穿戴一新,三五成群出门给长辈拜年,给亲友贺年。初二一般是女婿到岳父母家,外甥至舅父家,内侄至姑父家拜年。过年期间,人们喜气洋洋,见面问候,亲朋好友相互拜年,喝“往年酒”,吃五香蛋,“拜年拜年,茶蛋朝前”。“上七日”驱邪,早晨放鞭炮,妇女不动针、剪,有“七不出,八不归,初九初十往家回”的民谚。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,称“小年”,有“十五大似年”之说。早餐吃元宵,以示团圆,晚上闹花灯,有龙灯、虾子灯、狮子灯、闹旱船、花鼓唱等多种形式,特别是旱船和花鼓唱,即兴编词,见景唱景,一人先唱,两个“兰花妹子”帮唱,观众和唱,有时,两方互相竞赛,万人空巷。黄屯的龙灯、盛桥的虾子灯、庐南的花鼓唱、矾山的狮子灯,都比较有名气,每玩到一户人家,都要先亮灯、接灯,放鞭炮、送礼物(糕、烟、钱等),有时大户人家将贵重礼物放在屋梁上,让狮子灯过“八仙桌”,龙灯玩“盘龙柱”,没有几分功夫,拿不到礼,玩到精彩处掌声、喝彩声一片。元宵节后,群众娱乐、走亲访友等活动渐少,民谚有“吃了月半饭,大家把事干”和“正月好过年,二月好做田”之说。 庐江人另外过得比较热闹的是端午节和中秋节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,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传统节日,流行吃绿豆糕、裹粽子的习惯,尝“三鲜”(桃、杏、桑椹),家家户户在门庭上插艾和菖蒲草避邪,午时烧苍术薰蚊子、害虫,午饮雄黄酒,吃雄黄炒蚕豆,给孩子挂“端午锦”(内有大蒜、樟脑等),套“长命锁”,午时“躲午”,大人小孩不出门,避免阳光直射。家家接姑娘回娘家,送馓子、草帽、毛巾和扇子,女儿为母亲做大白褂子。庐江水乡每年端午节赛龙舟,你追我赶,争夺头彩(红缎、糕点、银元等),男女老幼,争相观看。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,此时,农业收成已成定局,农民喜庆丰收,亲友互赠月饼,互相问候,早餐吃汤圆,孩子们外出抓石蟹,中餐习惯以板栗烧鸡和鱼虾为佳肴,饮酒作乐,晚间赏月,品尝月饼、菱角、石榴、花生等,阖家团聚,气氛和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