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首页

【求】陆游和唐婉的故事。

来源:www.dzjyhj.com   时间:2023-05-03 11:58   点击:87  编辑:admin   手机版

【求】陆游和唐婉的故事。

陆游和唐婉是表兄妹。陆游母亲的嫂子即是唐婉的母亲。 陆游的母亲尚未出嫁的时候,在娘家与嫂子关系不和。由此,自然也不喜欢嫂子生的女儿。但是当时的风俗经常是亲上加亲,因而唐婉还是过了门。 唐婉生得很漂亮,而且是当时有点小名气的才女。和陆游感情非常好, 但是她在家庭中的行为可能属于比较开明的一类,时常令婆婆感到不敬。陆游的母亲虽然经常抱怨和训斥她,但也还是能够容忍她。 但有件事情是她无法容忍的:唐婉婚后数年未育。 她不愿意让儿子因为这个女人而绝了后。 当时,生育是家族的大事。 陆游母亲以这个理由提出要休唐婉,无论陆、唐两家的谁,都觉得提不出很多有力的理由来反对。 最后,两人终究被迫离婚。离婚后陆游先娶妇,新娘姓王,过门后很快生了孩子。 唐家愤愤不平,觉得不把女儿嫁出去,面子会失尽。 于是将女儿嫁与当时也很有点名气的另外一个赵姓文人。 这文人对唐婉很好。 他是唐家的世交朋友, 完全知道陆游和唐婉的事情, 他也是陆游的文友,对陆游比较钦佩, 也很同情唐婉,想尽力令她幸福。 一日陆游去游览沈园时, 正巧遇到唐婉夫妇也在园中。 双方很尴尬。 唐婉的后夫知道他们两人情缘未了, 就主动为他们安排一个单独谈话的机会。 说:“你表兄来了,你们是亲戚,何不去聚聚呢?” 于是,唐婉就带了一个丫鬟, 还有一壶酒向陆游走了过来。 双方各说分别后事,知道今生缘分已尽, 再无复合的机会。 说不尽的伤心。 唐婉亲手向陆游敬了一杯酒。 陆游饮后,心里不知道是什么滋味。 激愤之下,在沈园题写了那首《钗头凤》。 红酥手,黄藤酒,满园春色宫墙柳。 东风恶,欢情薄,一怀愁绪,几年离索。 错!错!错! 春如旧,人空瘦,泪痕红悒鲛绡透。 桃花落,闲池阁,山盟虽在,锦书难托。 莫!莫!莫! 写罢,搁笔而去。 沈园一会后, 唐婉悲恸不已。 回家后,反复玩味陆游的词, 和了一首同样的曲牌的词: 世情薄,人情恶,雨送黄昏花易落。晓风干,泪痕残,欲笺人事,独语斜栏。难!难!难! 人成各,今非昨,病魂长似秋千索。角声寒,夜栏珊,怕人寻问,咽泪妆欢,瞒!瞒!瞒! 唐婉没多久郁郁而终。 唐婉的丈夫后来将这和词交与了陆游。 陆游看后什么心情,没有记载。 但是到了半个世纪后, 在陆游晚年的文集当中, 还有很多文章和词隐约地、反复地提到唐婉其人和沈园的最后一会。 那时,陆游已是儿孙满堂了。 多年后,陆游本人还重游过沈园,也有词作。 故事中的每一方都不可算是坏人。 但是后来的结局却是悲惨。 每个人行动的动机都是爱而非仇恨。 甚至连陆母也不例外。 但是,世界上,有些爱就是不能互相兼容的。 这种没有恶意而导演出的悲剧, 在任何时代、任何地点、任何文化中都大量地发生。 而且,还将大量地发生下去。 沈园,就以它的存在,冷峻地告诉人们这一事实。 所以,爱,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。 而且,爱,有时并非意味着善良。

山桃江花满上头,蜀江春水拍上流,红花易衰似郎意,水流无限似侬愁。怎么的答案

“白发无情侵老境,青灯有味似儿时。”读陆游《秋夜读书每以二鼓为节》中的诗句,仿佛身在其境,这便是意境的魅力。

意境,是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浑融神会、物我谐一的理想艺术境界,它是由渗透着情感的物象即意象构成的。

意境从客观上分为实境和虚境,实境是指眼前展现的,如姜夔的“二十四桥仍在,波心荡、冷月无声”;虚境是虚拟的,如苏轼的“遥想公瑾当年,小乔初嫁了,雄姿英发。羽扇纶巾,谈笑间、樯橹灰飞烟灭”,这是遥想的;李白的“我欲因之梦吴越,一夜飞度镜湖月…”,这是梦见的;柳永的“杨柳岸、晓风残月”,这是臆测的;贺铸的“试问闲愁都几许?一川烟草,满城风絮,梅子黄时雨”,这是比拟的,都不是眼前实境。

意境从美学上分为壮美和优美,优美如王维的《山居秋暝》:“空山新雨后,天气晚来秋。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。” 意境清新明净,一幅清幽空灵的山居秋暝图,这是优美的意境。优美的意境可以陶冶情操,净化心灵。壮美如他的《使至塞上》:“大漠孤烟直,长河落日圆。”意境雄浑壮观,一幅原始荒漠的塞上风光图,这是壮美的意境。壮美的意境可以激发热情,养就浩气。

苏轼说:“味摩诘之诗,诗中有画。”这“画”就是指的由意象构成的意境。“诗堪入画方称妙”,这个“妙”字,强调了意境在诗中的重要性。意境的最佳境界是情景交融,反过来说,情景交融是创造最佳意境的重要手法。下面谈谈创造意境的几种方法。

一、 触景生情

景是情的触媒,情由景发,景依情活。如《千家诗》的第一首《春日偶成》:“云淡风轻近午天,傍花随柳过前川。时人不识余心乐,将谓偷闲学少年。”前两句写景,后两句抒情,这是见乐景生乐情。又如刘禹锡的《竹枝词》:“山桃红花满上头,蜀江春水拍山流。花红易衰似郎意,水流无限似侬愁。”也是前两句写景,后两句写情,这是见乐景生哀情。这种以乐写哀的手法,叫人倍添哀情。

二、 缘情写景

缘情写景,是因情选景,景由情出。如白居易的“江南好,风景旧曾谙。日出江花红胜火,春来江水绿如蓝,能不忆江南”,“江南好”是所抒之“情”,“江花”、“江水”则是因“情”所选之“景”,这是以乐情选乐景;聂胜琼的“枕前泪共阶前雨,隔个窗儿滴到明”,由“枕前泪”选“阶前雨”,这是以哀情选哀景;

又如贺铸的“试问闲愁都几许?一川烟草,满城风絮,梅子黄时雨”,这是以愁

情选愁景。

三、 借景抒情

这种诗从字面上看,只见景,不见情,其情寓于景中。如马致远的《天净沙·秋思》:“枯藤老树昏鸦,小桥流水人家,古道西风瘦马。夕阳西下,断肠人在天涯。” 这是借哀景写哀情;又如白朴的《天净沙·秋》:“孤村落日残霞,轻烟老树寒鸦,一点飞鸿影下。青山绿水,白草红叶黄花。”这是借乐景写乐情。这类诗作没有抒情的句子,感情全渗透在景物之中,是典型的情景交融。谈到情景交融,不能不谈及诗作中的一种特殊句式——列锦格,它全用名词短语构成,如司空曙的“雨中黄叶树,灯下白头人”,迟暮之感,孤凄之情,见于言表;戴叔伦的“一年将尽夜,万里未归人”,两地乡思之情,万里孤旅之苦,靡不毕现;温庭筠的“鸡声茅店月,人迹板桥霜”,逆旅之孤独,早行之辛苦,如在目前;陆游的“楼船夜雪瓜洲渡,铁马秋风大散关”,将士胆气,爱国豪情,激荡胸间;黄庭坚的“桃李春风一杯酒,江湖夜雨十年灯”,当初的欢聚,眼前的孤凄,尽在不言之中。更有贾至的“极浦三春草,高楼万里心”、李白的“浮云游子意,落日故人情”、杜甫的“渭北春天树,江东日暮云”、白居易的“三五夜中新月色,二千里外故人心”、元稹的“绕郭烟岚新雨后,满山楼阁上灯初”。特别要说一说的是杜牧的《江南春绝句》中的“水村山郭酒旗风”,“水村”“山郭”展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意境,而“酒旗”与“风”放在一起,又创造出一种酒旗翻飞的画面,不用动词而动感极强。以上诗句不用一个动词而境界全出,这里,情因景而物态化,景因情而意象化,这种意境是最自然的,因而也是最优美的。

四、 运用比兴

这里说的比兴,偏义于比。如朱庆馀的《近试上张水部》:“洞房昨夜停红烛,待晓堂前拜舅姑。妆罢低头问夫婿,画眉深浅入时无?”诗中把自己应试前的那种心态同新娘拜见公婆前的心态作比:“夫婿”暗喻张水部,“舅姑”暗喻主考官,“画眉深浅入时无”则是从旁试探一下十分熟悉主考官的张水部:自己的文章能否中主考官的意?张籍很赏识朱庆馀的才华,便回赠一首《酬朱庆馀》:“越女新妆出镜心,自知明艳更沉吟。齐纨不足时人贵,一曲菱歌敌万金。”也用比兴。“一曲菱歌敌万金”,意在告诉他:你那清新质朴的文风一定能得到主考官的赏识。这两首诗的意境都很美,所寓之理也极为贴切。

五、 运用比拟

用比拟造境,可分为两种,一是“人格物化”,一是“化物为人”。

“人格物化”,即托物寄意,意在写人。如郑板桥的《竹石》:“咬定青山不放松,立根原在破岩中。千磨万击还坚劲,任尔东西南北风。”借竹表现了自己刚直不阿的品格,形象可见。又如于谦的《石灰吟》:“粉骨碎身浑不怕,要留清白在人间。”表现了自己置死生于度外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风亮节。

上面的“人格物化”,意在写人;而“化物为人”,则意在写物,如陈与义的《竹》:“高枝已约风为友,密叶能留雪作花。昨夜嫦娥更潇洒,又携疏影过窗纱。”清高的翠竹,潇洒的嫦娥(月亮),各具风情。又如吴文英《浣溪沙》中“落絮无声春堕泪,行云有影月含羞”,化物为人,化美为媚,诗味无穷;秦观的“有情芍药含春泪,无力蔷薇卧晓枝”,写花如美眷,娇艳欲滴,娇不自胜,着实迷人;韩愈的“白雪却嫌春色晚,故穿庭树作飞花”,憨态拙趣,跃然目前。

顶一下
(0)
0%
踩一下
(0)
0%